南柯幽古梦  幻象了尘心 ——李旺水墨画的文人质感

每日推荐

 

文/武洪滨

 

我是先喜欢上李旺先生的作品,后结识其人的,其间大约相隔两、三年。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素昧平生之人的作品能将你打动的话,这作品一定是件好东西。道理很简单,因为判断时不会杂上任何绘画以外的情感因素。作品其实是一代言,它通过图像话语替创造者与人交流,于是它所传达共同语言的默契便决定着作品优劣成败。李旺的水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我心有戚戚焉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读出一种浸淫着传统文人品性与当代知识分子人文关怀水乳交融的气息。

在作品类型上,李旺的作品大致可归新水范畴。其新水这一名称是一种所指宽泛的类型,用来称谓那些不同于传统笔墨程式系统的新式画法新水墨也因技法的更新与表达的自由在当下热闹起来。而我更愿意新水理解为个人气质与时代气息融合后的面貌。李旺的作品恰是在此一角度产生出一种耐人寻味的魅力。他并未将语言的实验性质放置于核心所在,而是用自由的笔与墨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一帘幽梦,并透过这一缕缕的幻境窥视与反省现实世界。

    李旺的绘画呈现出一种较为清晰的传统与当代交融的样式。简约的物象造型与笔墨意趣形成画面的主体语言形式。李旺的人物造型十分强调对精神质感的突出,传统文人画(尤其八大山人)的简澹传神与西方形而上绘画(如莫兰迪)的平静深邃在其笔下融融互渗最终呈现于画面中人物造型倾于精神交流的高古之姿画面中常常以穿着现代服饰的人来营造出古代文人雅集的气氛,而每个人物的行为举止都是画家精心研磨与设定的,于是每个独立的形象个体都承载着画家心怀古典的文人之梦,不难发现画家以古典人文理想反观当下现实的意图。诚如斯我的绘画创作是我追求的理想化的生活精神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生活的背离与焦《满园春色》、《明寂自然》、《万象图》等作品中,会集的众人或吹箫、或抚琴、或杂耍、或交流,这些看似偶然的古代文人行为邂逅于一起,营造出一种矛盾感十足的社会众生相,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感也因此如锥立现。在李旺的画面舟意的刻画堪称是其对古典美学命题的一次集中阐发,在他的画面中经常会出现空旷的世界里一叶小舟载着几人漫无目的飘荡的场景。他认我以船为题材,其实我们生命之舟就是一次航行,漂泊在无际的海上。最先和最后都是空,一旦你空了就会充满了。你空了的时候整个一切都会降临于你,只有虚空能接受整个一切,除此之外,都不行,因为接受它,你必须是空的,无边无际的空在他的作品中,古典美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的境界得以生动的阐释。于此,我们可以发觉李旺对老庄思想中有无之辩理念进行的深入探寻,也正是如此让版画专业出身的他操起与中国哲学精神最为匹配的水墨媒材,叩响以庄道哲学为本体中国艺术的玄妙之门。可以说,对于传统哲学美学与绘画至文人生活形态的研习形成了李旺绘画的基元气质。

李旺的绘画并未仅仅停留在古典叙事层面上,而是将他的古典情结在时代语境中予以纵深和延展他将后现代以来所形成的解构与并置美学观放置于画面中,构成一种独特的语境形态。也就是说,李旺并未将当代文化观念中对日常化非主的强调看作古典精神当代化的对立与矛盾,而是将这种观念作为一种补充与艺术传达的手段,因此其画面中既流露着古意盎然的修辞,又洋溢着时代特征强烈的当代性。画面中随意摆放的古玩清供或是骑马、遛鸟、垂钓、观鱼等毫无逻辑关系的人物平铺一隅,当代哲学关于主体价值碎片化的描述被生动地演绎出来,这种打破时间与空间逻辑的画面看似毫无理性,但这种如梦幻般荒诞的场景却促使着人们在心中理想与失落的现实之间行深层思考荒诞是这个世界的一种表情,我们看似很正常的逻辑,往往是背离真理的因为我们人类现有的认知程度所限,所以我想在我作品中要给予人们以充分的空间与自由,可充分延伸我们的精神追求,用我的方式来观照现李旺如是说。如《随照冥蒙系列》、《追寻不见系列》等均描绘了人物众多的场景,但在混乱的世界中却让人产生一人越多越孤的感觉。在《即觉无觉》、《言空象备》等作品中,李旺有时故意在人群中放大某个体令其俯视芸芸众生,有时将人物倒置于空中与主体人群形成对立,这种非理性的处理方式在形式上产生令人瞩目的视觉张力的同时,强烈地显现出艺术家本人对现实与既有规则的怀疑与反啧当画面清晰地将艺术家对社会的认知与判断呈现出来时,当代绘画对社会的介入性也之生效。毋须讳言,李旺绘画对于现实的关注与关怀传递出其作为当代视觉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担当。

“南柯幽古梦,幻象了尘李旺的水墨绘画似乎在通过一双梦幻之眼来观察着我们身边的世界,也在通荒诞即真的哲学悖论考量着现实的生活更是在通过传统文人理想的当代回溯来反省古典之于当下的价值也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李旺的水墨绘画生动地传达出他那种饱含古典情结的当代文人质感。

                                         

                         

武洪滨(青年艺术学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2013年5月于中央美术学院

 

  

2019年7月30日 21:38
浏览量:0
收藏

排行榜